8月的青海高原,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。8月25日,由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办的 “高原普惠路 农金润万家” 2025年农牧区金融服务调研采访活动在西宁启动。来自省内外20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深入田间地头、产业园区,实地探访青海农信如何以金融“活水”浇灌高原特色产业,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。
图为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座谈会现场
擘画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蓝图
在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5楼会议室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,党委副书记薛勤斌明确表示:“青海农信作为全省网点最多、覆盖面最广、服务最贴近农牧区的地方金融机构,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。” 这一表态背后,是青海农信系统令人瞩目的成绩单。
从资金规模来看,截至2025年6月末,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063.13亿元,较年初增长52.84亿元;各项贷款余额891.31亿元,较年初增加31.25亿元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在乡村振兴领域,“十四五” 以来,青海农信累计向乡村振兴领域投放贷款2879.36亿元,完成规划目标的95.98%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。
在普惠金融方面,循化农商银行成绩突出。其存款达23亿元、贷款19.8亿元,存贷款规模稳居县域首位。90% 的农户贷款、80% 的个人贷款由该行发放,循化县更获评市级信用县。
尖扎农商银行行长于建永在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区走访时介绍:“我们的定位很清晰,就是做农牧民身边的贴心银行。” 该行对园区80% 的企业建立信用贷款支持,每周定期走访企业,确保金融服务精准到位。
图为苏万雲老人在采摘花椒
特色金融浇灌高原特色产业
在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区。调研人员见到了青海赞时代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、藏香传承人吾却卓玛,她展示了出口欧美的藏香产品。据吾却卓玛介绍,其藏香由42种高原特有香料制成,纯手工制作是核心竞争力。然而,传统手工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曾制约着企业发展。
青海农信创新推出“唐卡贷”等产品,通过评估企业文化价值、带动就业能力等非传统指标,为文化企业提供信用贷款。如循化农商银行向博艺旅游文化公司提供600万元低息贷款,不仅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,还推动 “撒拉黄河石艺画” 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数据显示,青海农信累计为32家文化企业发放贷款超2.1亿元,带动就业1200余人,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75%。
青海农信还为客户经理配备移动展业终端,即平板电脑,实现田间地头实时放贷。同时,接入税务、工商等政务数据,建立智慧风控系统,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.2% 以下。青海赞时代工贸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申请,2小时内获批150万元贷款,用于扩大藏香出口产能。吾却卓玛对此称赞不已: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河南县狼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(以下简称狼宁合作社)的发展,是青海农信服务生态产业的典型案例。该合作社法人公保南杰最初仅散养10头牦牛,在青海农信的支持下,如今已发展成为存栏1100头的 “千头牦牛示范社”。
青海农信创新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。“乡村振兴・牛羊出栏贷” 匹配牦牛养殖周期,为合作社提供3年期200万元贷款,利率优惠23.8个BP。同时,建立 “一站式” 服务机制,客户经理全程指导,联合政府部门落实贴息政策,累计让利36万元。在金融支持下,狼宁合作社年销售额从70万元飙升至1200万元,带动3户牧民增收,形成了 “养殖+加工” 的产业链。公保南杰感慨:“没有农商行的支持,就没有今天的千头牦牛社。”
河南农商银行行长完玛本表示,“狼宁合作社的案例,为我行服务生态畜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。未来,我行将继续聚焦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发展战略,深化对生态产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:一方面,优化‘乡村振兴・牛羊出栏贷’等专项产品,根据不同养殖规模、产业阶段,设计更灵活的授信方案,让更多像狼宁合作社这样的经营主体,不因缺抵押而错失发展机遇;另一方面,加强与农牧、财政等部门的政策协同,积极为企业争取贴息、补贴等政策支持,持续降费让利,切实降低生态产业融资成本;同时,深化“走访对接机制”,主动走进牧区、走进合作社,提前预判资金需求,让金融服务从‘被动响应’转向‘主动服务’。”
在青海万雲生态科技的花椒种植基地,负责人苏总介绍,循化农商银行的260万元贷款让企业新建了花椒油生产线,年产值提升40%。循化农商银行在贷前环节创新的将企业环保投入、绿色认证等纳入授信评估范围,为客户获得授信提供了“软实力”。
该行还推行 “信用村 + 整村授信” 模式,循化县152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信用村,农户获贷率提升至92%。同时,开展 “产业链金融”,以龙头企业为核心,为上下游合作社、农户提供批量授信,形成 “银行 + 企业 + 农户” 的利益联结体。
在调研过程中,循化农商银行的 “无感授信” 模式备受关注。据循化农商银行行长汪囡介绍,该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农牧民生产经营数据,自动核定授信额度,牧民扫码就能贷款。这种模式使贷款审批时间从传统的7天缩短至30分钟,真正实现了 “数据多跑路、牧民少跑腿”。
图为河南农商银行行长完玛本(左三)与狼宁合作社牧场负责人公保南杰(左二)交流合作社情况
构建高原乡村振兴金融新范式
在 “十四五” 收官之年,青海农信描绘了更宏大的发展蓝图。未来3年,计划新建50个乡镇金融服务站,实现 “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”,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。
在产品体系创新方面,将推出 “牦牛活体质押贷” 等专属产品,满足不同产业和群体的融资需求。同时,深化政银协作,与农业农村厅共建 “高原特色产业数据库”,精准对接融资需求,为乡村振兴提供更精准、更有效的金融支持。
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,既要‘输血’更要‘造血’。” 青海农信将通过持续的机制创新、产品创新、服务创新,让金融“活水”持续滋养雪域高原,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。
(曹鑫海)
【责任编辑:吴浩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