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邮箱:rmjr@aliyun.com
余佑学:引路人
时间:2025年08月25日 16:05 来源:人民金融网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
俗话说:“三十不学艺,四十不改行。”而我在年过五十之后,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,算是“学艺又改行”了。       

 

也因此遇见金融文学公众号编辑乐华丽老师。在乐老师精心指导下,实现三年三个小进步:2021年,加入陕西省金融作家协会。2022年,加入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。2023年,加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。此时此刻,我最想说的话就是:文学净化心灵,深耕远行值得!       

 

教师节前夕,我给文学导师乐华丽发了一条微信:“你有恩师我有你,师诲传承无距离。微信授课不嫌烦,辅导小白把梦圆。逐梦文学路漫长,亦师亦友暖心房……”以表达学贵得师,亦贵得友的心情。       

 

三年前,刚刚认识乐华丽老师不久,就拜读到她的散文《印象中的刘湘如老师》。优美的笔触、真挚的情感、不可多得的奇缘、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、著作等身的大家风范,一老一少的文学“奇遇记”,深深印刻在脑海中。       

随后日子里,在各大报刊和微信公众号里,尤其是《上海文学》《中国作家网》《新安晚报》等报刊,但凡有刘湘如老师的各类文章,我都迫不及待囫囵吞枣地先睹为快。


微信图片_2025-08-24_221335_637.jpg

 

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刘湘如老师是集学者、散文家、导演和诗人、高级编辑、国家一级作家于一身的“大人物”。虽然早已退休,但他退而不休,各类文学作品,源源不断地发表,且都厚重精彩,启人思想,滋养灵魂,读之文脉悠长,品之甘之如饴。在网络上,我又有了顶礼膜拜的偶像,而牵线搭桥的人就是乐华丽老师,就是她的那篇文章《印象中的刘湘如老师》。世界真奇妙,缘遇两恩师。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担任着两家内刊的编辑,和她的交流探讨自然比较多。随着时间推移,我越发觉得师恩师诲的传承,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,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文学小白,是多么弥足珍贵,而这也正是文学事业星火旺盛,引领人们仰望文学璀璨星空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所在,源泉所在,文学依然神圣之所在。眼里有灯,心上有路,历来都是人们追逐的方向。人在旅途,承受师恩,聆听师诲,恰如灯火温润人间,好似阳光洒满路上。       

 

文字、文学虽一字之差,但无论内涵蕴藉,还是表达方式,亦或是文体结构,遣词造句,却相距万里之遥。一个把文字玩的很顺溜人,不一定会写文学作品,从文字到文学的转型亦或是跨越,不啻是一次文字创作的两万五千里长征,这个过程十分艰辛漫长,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,我就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。         

 

准确地说,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,我只是一个常年伏案的文字工作者,大多数时候,写的都是一些遵命文章和应景文字。涂抹这些“大大小小的公文”,虽然也有语法修辞、固定格式、行文规律等方面的要求,也许是常年累月、常常而作、形成习惯的原因,写起来感觉得心应手,相对容易很多。自从接触到文学,操盘文学上的每一个字,每一句话,真切感受到“下笔如有千斤重!”。       

 

公文写作的共性特征就是:简明、严谨、准确、规范;合法、合体、真实、清晰;客观、辩证、时效、鲜活等等。文无定法,也无止境。干文字工作,啥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情绪,更不能自以为是。这不,刚刚转型的文学爱好就成了我的“天下第一难”。       

 

由文字到文学的“难”,难到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人生了。文学创作不是人人可为的事业,这朵文化意义上的璀璨明珠,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采撷到的。她的傲娇、她的脱俗、她的魅力又是如此地让人深深垂涎、仰慕、礼敬……       

记得刚开始写作时,因为都是银行人,就想写写金融方面的题目。毕竟事物熟悉,写起来可能顺手一些。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乐华丽老师。  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让我先写出来看看。还是我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,小看了文学这方天空深邃意境和悠然驰骋,首战出师不利,给我当头一棒。       

 

我收集了近年来自己从事过的,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众多金融活素材,也拟定了写作题纲,很快一篇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出手了,本想会得到乐老师一个大大的赞赏和肯定,把稿件发出那一刻,我自己都在心里面会心地笑了。       

 

 一万多字啊,一个长篇呢,说不定这下子“一鸣惊人”了!那高兴的劲儿,至今都记忆犹新。       

 

然而,还是高兴得太早了点。乐老师收到稿件后,不仅没有表扬我,反而指出一大堆问题:一是报告文学先是报告,后是文学,不能只有事例,不见文学。文字的堆砌加上事例不是文学创作,这样的文字没有任何价值,只是文字垃圾。二是作品要有真情实感,不能浮于表面,连自己都感动不了,又怎能去打动读者。三是公文化语言太多啦!有做法、有成效、有启示,这是典型的公文写作,不能把所做的金融工作转化成文学语言,没有足够的文学性,这样的文章不适合在公众号采用。       

 

忙活了两个星期的“作品”受到如此待遇,让我汗颜了。文字与文学仅仅是一字之差,却又是如此天壤之别啊。     

 

原来,我只是个会码字的小匠人,搞不了文学写作,过去仅有的那点多少算是半个“文化人”的自尊心,瞬间荡然无存。       

 

神圣的文学殿堂,绚烂的文化光环,虽然芳香惑魅,虽然流光溢彩,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异禀成为贾平凹的,也不是每个喜欢文学的人就能够成为陈忠实的……       

 

个人的业余爱好仅仅等于欢喜。喜欢文学的是你,爱好文字工作只是你的欢喜。然而,路的尽头还有路,朝着欢喜继续走吧,不问前程,无悔喜欢一场就是了。谁让文学那么让人痴迷呢?     

 

俗话说:好稿件都是改出来的。这篇文章反复修改5次之多,每改动一次,乐老师都是说有进步了,但还是有公文的语气;这次比上一次好多了,但还是叙述性语言过多,文学性差了一些;这一次比前三稿好太多啦,但还是有号角声声的鼓噪,文学应该有平静中的无声的力量。老实说,改到最后,我就害怕乐老师的“但还是……”。   

 

因为,通过这篇文稿的反复修改训练,乐老师启发我一步步改掉公文写作的痼疾,让我找到报告文学创作的感觉。公文的真实是事实是叙述是简洁,文学的真实是细腻是生动是传神。     

 

 此时我深深明白,乐老师这是在训练我,让我自己从中认识到文章构思的重要性、让我从中找到文学的感觉,让我一步步提高文学审美素养,她这是在循循善诱啊!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平时工作很忙,她对作者的指导都是牺牲宝贵的业余时间,我们的交流也都是在她收到我的稿件后,靠着一条条微信沟通联系的。她打字的速度特别快,一条条微信串起来就是一个手机版文学讲义。       

 

至今我的手机里都存有她的指导和教诲:“不要用记者的角度来写文学作品,要用当事人的口吻来感悟;不要动辄就是做法成效加评论,要用事实说话,让读者自己去感知,无须引导什么;文学作品千万不要使用公文化语气来表达,拒绝成效加例子,拒绝经验加号召,拒绝公文式的高大全……”     

 

她对每个作品的严苛、细掰,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,主题、语言、句式等等必须符合用文字表达、用文学温暖、用艺术提升的境界和蕴味,达不到她的文学审美要求,只有两条路:要么重新来写,要么干脆不要写了。我多次在心里面悄悄的嘀咕道:不就是写个文章嘛,至于吗?!       

 

不过,她说的“不要假大空,不要装腔作势,要用细节赢人,要用情节感人,倒掉文字垃圾,打造精品文字”真的是肺腑之言。     

 

在我看来,起码乐老师对待小作者、小作品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的,她甘为别人作嫁衣真情辅导也是不厌其烦的,她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是敬业精业的。她把业余编辑做成了专业化水平,这个是她自己定下的做人为文的标尺。     

 

由于时空距离,我与乐老师的联系主要靠她的“微信授课”。不管多么高深的文学理论,经过她的“艺术合成”后,就变得通俗易懂了。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告诉我:稿件不要写的太“大”,适当写“小”点。散文写作要有真情流露,注重语言风格,突出特色,写好细节。不仅要达到一种意境,还要有哲学思想。乐老师不仅知识渊博,而且中外名著名篇如数家珍,她对文学的挚爱,让我钦佩不已。凡是经过她修改的稿件,文章层次立马提高好几个倍数。       

 

她向我推荐了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刘湘如、许辉、苏北、许春樵、张建春等安徽作家群里的代表人物,也向我推荐了在金融界赫赫有名的阎雪君、闫星华、符浩勇、王炜炜等老师的作品。指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追求作品的语言美、画面美、意境美。要学会留白,给读者以思考想象的空间。     

 

 她还向我推荐了汪曾祺、李娟、迟子健等文学大家的作品,让我抽时间看看龙应台的《目送》、余华的《活着》,指出文学就是人学。要想文章写的好,就要学会观察人,写好小细节,见微知著,以小见大。       

 

文字向文学转换说起来容易,转起来真是困难重重。有一次,我写了一个小文章,自己揣摩了好几篇,但就是缺少文学味道,看着读着十分别扭,找不到突破口了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大概晚上8点半左右吧,我冒昧给乐老师打去一个电话,怕微信说不清,想请她赐教一二。       

 

没想到她不仅接了我的电话,而且语言平和、声音甜美地谈了快20分钟,她告诉我初学者遇到类似的问题很正常,写不下去了,就要试着转个弯,还是要从细小处入手,写好小事物,写一点小感觉,写一点小情况,然后再来扩充、再来联想、再来组合。实在写不下去了,就不要写了,就去看书吧,多读书往往会打开另一扇窗户。她还告诉我多读好的作品,有利于自己的写作。这次电话辅导更让我感觉到乐老师的真诚、友善、可亲。       

 

为了帮助我区分文学作品与公文写作的区别,有一个周末的上午,乐老师放下一切杂务,专门为我开了一次小灶:就讲文学创作写作注意事项。她告诉我,现代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,金融活动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,作为一个金融作家,一定要熟悉金融活动带给人们思想上、行动上、生活上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各种各样有趣的变化,进一步理顺金融、经济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关系,金融文学创作就是要写清楚这些关系变量带给人们的感受和体验。金融文学是专业性、行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创作活动,它是整个文学世界里的一座“金矿”,凡是和借钱用钱、融资信贷、发展经济、搞活流通、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等有关系的活动,都是金融文学关注和创作的源泉,从中找矛盾,写冲突,就能事半功倍。这也是落实金融作协提出“金融人写和写金融人”理念的具体行动。       

 

其次,在文学创作实践中,一定要有意识有自觉地锤炼自己的文学感觉,一定要过好文字向文学转换“这一关”。文章不管大小,一定要揣摩它的文学性价值取向、弄清楚写给谁,想告诉受众什么,在增强可读性上下功夫,用鲜活的素材,有趣味的故事,细腻的描写,述写经济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感动,去表达现实生活里的真善美。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的微信授课,让我知晓了文学的奥妙无穷和滋润心灵的力量。乐老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,文学编辑只是她的业余兼职,她用自己的光和热,把兼职做到了专业化,培养教化鼓励更多新人走上金融文学创作的道路。       

 

乐老师承接恩师刘湘如的文学精神和为师品格,传递文学圣火,身体力行播洒光明,在引路服务上为人师表。我要向传递智慧和温暖的所有老师们致敬:文学灯火辉映,一路温暖前行。

 

(作者系余佑学,金融作协会员、中国人民银行作协会员。现供职人民银行安康市分行。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解放军报》《金融时报》等报刊发表文章,出版《宏观金融的安康实践》等文集)

 


【责任编辑:吴浩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