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农发行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支行的营业大厅里,每周固定的学习时光如同春雨般浸润着柜面团队。清晨的光束映在专注的脸庞上,笔记本上沙沙作响的笔尖,财会动态文件哗哗的翻页声,交织成这支服务"三农"队伍特有的成长韵律。
这支扎根县域的金融队伍摸索出一套"接地气"的学习模式:政策更新时,该行业务骨干化身"翻译官",将生涩的条文转化成田间地头的实在话;新系统上线前,老柜员带着年轻人对照操作手册逐项"过筛子";遇到复杂业务时,大家围坐成"圆桌派",你一言我一语梳理操作要点。从电子发票管理到涉农补贴发放,那些看似平常的业务流程,在反复推敲中渐渐磨出专业的光泽。
学习内容始终围着客户需求转。粮食收购季来临前,该行柜员们提前研读最新政策,把资金监管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"三字诀";面对涉农企业咨询税务优惠时,他们主动整理政策汇编,用示意图解构申报流程。有客户感慨:"他们讲政策就像唠家常,再复杂的条文都能听明白。"
日积月累的沉淀让这支队伍练就了特别的"职业嗅觉"。有人能从客户填单时的迟疑觉察潜在问题,有人在系统操作时养成多核验一道的习惯,更有人把服务心得整理成"错题本"供团队共享。这些悄然生长的专业素养,最终化作窗口前的高效服务与真诚笑容。
当晨光再次照在员工充满活力的脸上,该行柜员们又带着“战痕累累”的学习笔记走向工位。在这里,政策文件与乡土乡情碰撞交融,专业要求与匠心服务相得益彰。正如主管会计在学习会上常说的那句话:"咱们多琢磨一分,客户办事就能少跑一趟。"这份朴素的认知,或许正是金融为民最好的注脚。
(通讯员:徐勖)
【责任编辑:吴浩】